20221017【從文化的復振談原住民教育可能的未來】

演講開始,比令亞布校長詢問大家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或是對偏鄉小學的想像,同學提到了著重現代生活與傳統的連結、需要將在地知識轉換成教材模組、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將教學內容轉譯成小孩聽得懂的語言等。此外,也有人提到,偏鄉小學可能面臨硬體設備較不足的問題。然而,實際上確實如此嗎?


講師提及,文獻中的原住民學校,在學習、部落、老師、家庭上的問題導致競爭力不足,而國家「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投入金錢。然而,投入生生有平板的設備,卻沒有與實際教學連結的配套;族語教學的經費,也無法配合實際可以安排上課的時間。比令校長經歷過學校老師都認為「好好學中文英文才有出息」、「離開部落才有好發展」的年代,雖然現在學校現場的狀況不如當初嚴重,然而自現代西方移植的教育系統,與原住民族整體性的世界觀、自然方位中心、相對時間觀念、注重群體合作與生態平衡的價值與文化差異,讓原住民族教育處在矛盾的狀況。



比令亞布校長因此與部落、學校老師等討論,決定實行更根本性的改革,透過與家長、各部會等經過數年溝通達到共識,舉行校名公投、設計教案,博烏瑪成為了臺灣第一所民族實驗小學,期許學童能成為真正的、有泰雅靈魂的人。


透過學校老師長期備課、每周開會滾動式修正的教案,博烏瑪才有了現今兩千多堂主題式教學課程,如醃肉、織布、傳統建築,或是叉魚課程和攀登百岳的高山訓練,各自都與自然、英文等配合跨領域和學科的能力學習,泰雅gaga的精神與教誨也融於其中。在多年的培育之下,除了文化能力與民族認同,學童在課綱內的學科基本能力亦有顯著提升,學生期待每天上學,甚至還吸引了非原民家長帶小孩轉學到博烏瑪。



博烏瑪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前,透過自己的力量轉型成民族小學,可見完成單一民族課程並不需要、也其實難以奢求國家力量支持。然而國中以上的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明顯更少、更少人有意願推動,因為課綱的缺乏彈性、體制難以銜接,最終成立學校還是需要有國家法令支撐。講師提到,目前期待原住民族教育法的通過、推動清華大學成立原住民族教育高中,並完整師資培育和進入社會的路徑,效法、超越紐西蘭的雙軌制,讓一般教育與民族教育能夠達到雙向銜接,實驗教育才能走向正常化。









紀錄/陳巧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