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不斷跨越的自己】舞炯恩生命史

 舞炯恩在國小階段開始意識到自己性別表現的與眾不同、國中起透過跳舞展現自己的氣質、高中的校慶遊行時也首次挑戰了貓女的女裝打扮。雖然性取向的議題在部落是禁忌,但舞炯恩對自己的性傾向並不感到擔心,儘管因此被嘲笑霸凌也不讓家人擔心,而是透過與朋友討論購買化妝品、關注好來塢和超級名模節目,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對自身性取向的信心。


然而獨自到城市讀高中,一個人居住的不適應、缺乏共同族群背景同學和共通話題、也不適應念書,同時也遇到升學優待議題的攻擊,開始翹課、進入人生的低潮時期。關於標籤這件事,不管是原住民或是同志身分都有著交織與雙重的偏見,比









如深黑膚色的負面連結,或是關於血統的混血、「純正」與否的議題,在性向上也面臨男同志的身體、服裝、舉止的刻板印象,這些標籤從不停歇的黏在自己和自己的族群身上。



舞炯恩的文化學習來自母親的望嘉部落,音樂能力的培養也來自基督教家庭的背景。在教會擔任司琴手,並透過學習爵士樂的即興開啟了詩歌創作;而後因為電視mtv學習了混音成為興趣,開始在日常練習並應用在部落青年會和各種場合表演,於此同時,也不放棄將西洋樂風、電音版本加入排灣元素,而後更在系所推薦下,改編一個早晨靈感之下創作的歌曲,最後成為洗腦全台北的世大運歌曲〈擁抱世界擁抱你〉。


演出電影《阿莉芙》是舞炯恩一個里程碑的開始。過去不敢直接跟家人說跟男生約會、交往,因為飾演跨性別角色的機會,跟媽媽出櫃、關係也更加緊密;另一方面,有了在東京參與國際影展的對話機會,意識到語言隔閡與對排灣語言的陌生,決定學習學好英文和西文、並回家認真做田野調查和學習語言,創作全母語歌曲,讓文化展現不止步於外表。



舞炯恩一直不放棄原民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創作沒有好壞,但可以呈現個人的累積,也希望百年之後亦不愧對祖先的智慧傳承。而雖然語言是認識文化、連結土地的第一步,文字的使用卻也是創作的雙面刃,如酒、狩獵等元素,創作者需要有意識的使用,轉化內涵並加以打破它的標籤。對舞炯恩來說,文化應該符合現代的樣子,而不是拘泥於其實不斷隨時間變化和流動的「傳統」-記住老人家做了什麼、用自己的方式保留,將文化實踐在生活中。



紀錄/陳巧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