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加蚋埔平埔夜祭參訪】

  

   「加蚋埔」是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平埔族群聚落的舊稱,本次文化營共十位台大同學參與。夜祭的第一天,比起在地居民聚會,更多的是會親的場合,大武壠的小林、西拉雅頭社、番仔田等部落都集體搭車前來並參與了展演;2015年開始屏東縣政府欲以馬卡道作為地區族群象徵、提供預算補助以後,使祭典也更結構化的擴大舉行後,排灣大梅的德行宮、宜蘭凱達格蘭的族人等也因對於這裡的阿姆祖公廟有所感應,因此每年會前來祭拜、進行各自的儀式。因為祭儀受到政府干預的中斷,許多祭典的文化形式都是村落之間互相揣摩學習的,例如阿姆寮即是模仿頭社公廨的三分樣式建立,希望給予阿姆祖跟國父一樣的尊貴待遇;而番仔田的尪姨也對加蚋埔有更深的意義,因為1980年代加蚋埔開始恢復舉辦夜祭,很多的儀式進行是跟番仔田學習,且加蚋埔的尪姨其實沒有感應靈體的能力,因此番仔田尪姨對於加蚋埔的儀式會進行強勢指導或提供意見。

 

  世代的差異抑是顯著的,現場參與的當地青年人數少於年齡較長者很多,對於夜祭呈現方式的想法也有落差。比如對於現場攝影,青年參與過「有秩序」的祭儀場合,了解到可以透過發放攝影證、區域畫分等降低拍攝人口並使其對祭儀的干擾降低,然而對長輩來說,各式的攝影代表的是社會對活動更加的重視;當天參與者的感受是現場攝影者非常多,然而卻已經是比前幾年還要少很多了,並且主持人有協助呼籲參觀拍攝者不要擋在祭神活動與阿姆祖的公廟之間。此外,電子花車也呈現也有許多不同的意見,長輩希望有更多的熱鬧越好、青年則認為不一定要學習其他民間信仰的熱鬧呈現形式,也認為電子音樂與麥克風主持使得現場太過吵鬧,幾經協調折衷後的結果,是主持人改為僅進行流程雨注意事項得宣布,以免影響到公廟前的儀式進行。

 

  第二天的活動相較之下對於當地是有更多參與感的,早上的走鏢行程,是國小、國中的小朋友進行的路跑運動會,再經過打蚵撈的祭神活動後,中午的平安宴辦桌也很多村落的人來參與,作為對公廟的支持與社交聚會的活動,這段過程同時也融合了許多的政治秀與選舉競爭(參與走鏢頒獎、提供贈品、平安宴時敬酒等)。

 

  現在的夜祭其實融合了對阿姆祖的祭拜、以及祈雨的送雨王行程。對於祈雨儀式,因為高樹當地有許多的鳳梨田地,少雨的氣候才更適合當季的採收,因此過去還因此在儀式復振上刻意採用錯誤的方法。第二天下午用大檳榔進行擲筊後,選出了未來一年的爐主,富含羽毛裝飾的雨王象徵迎送至新爐主家中,供奉於祭拜祖靈、神靈的神桌旁小桌子,隨後再將舊的雨王與拐杖送回過去的尪姨家裡。融合了閩南漢人的語言、又或許嘗試以平埔馬卡道的族群作為融合手段,但像是送雨王這樣的儀式與衝突,或許才最呈現了當地人對於生活存續困境的歷史記憶、以及現在生活真正的樣貌。

 


紀錄/陳巧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