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tminun快樂織作工作坊】

 


  工藝藉由實體的物件,讓人認識到一個族群的心靈世界,同時也濃縮其族群的歷史發展,見證了族群或社群互動過程,更展現出工藝師/工匠/製作者個人的技術、風格,甚至是人的個性。「文化資產」的概念是近年來重要的世界文化潮流,無論有形或無形,都是人類歷史演進過程中的瑰寶,是當代各國希望藉由法律或其他資源進行保存維護的目標。在近年來的文化復返行動裡,工藝品/工藝師與博物館之間卻逐漸成為合作關係,在新博物館學的發展下博物館成為接觸地帶,以更開放的角度讓源出社群進入到博物館的庫房裡頭,檢視在上個世紀裡被搜刮、保存,或變賣的物件,並且重新對物件提出詮釋,補足了部分僅有物件採集記錄而無研究詮釋的博物館需求;同時,對原住民族社群而言,由於社會環境的劇烈變遷,入庫的族人也重新見證了耆老所口述的珍貴物件,甚至逐步解析出製作的技法,重製了博物館的物件-祖先們曾經確實持有的物件。

 

    在實際的參與實作裡認識到工藝製作所顯現的生活美學,體悟製作過程其實也是一套心靈重整,進而理解工藝品對於許多有志於文化復返的工藝師/工作者心目中,並非一套異化的商品,而是人格與族群認同的延長。

 

  本次課程邀請了章家祥、練庭瑜兩位青年工藝師,以前者為主講,後者為助教的形式授課。課程共規畫四堂,每一堂課老師都會準備一份整經目錄,上面除了有經緯線的顏色、以及針數之外,還有一欄空格,是專門設計給學生黏上成品,一方面可作為可作為樣本展示,一方面也可用來紀念。在授課過程中,講師會先在台前示範一次,示範完再讓學生自行挑選喜歡的配色並開始整經、編織,在過程中若有問題也可以及時向講師或助教發問,避免繞錯線或是程序不對等錯誤。

 

  講師在四堂課中,規劃了二種平織技法,分別是二綜、三粽平織技法,每個技法還有兩種花樣要學習,如此便是四堂課程的主軸。而在最後半堂課的時間中,講師更安排了織品創作的應用,他準備了各種五金飾品的接頭,可讓學生依自身喜好製作成鑰匙圈、手環、吊飾、或者是髮帶等等物品。

 

  此次邀請的兩位講者本身也是校內生,因此和學生的互動與一般講師情況不同,較為活潑快樂,而學生有問題也常會詢問兩位講師,教學效果相當不錯。若以活動成效來看,在較為初階的技法課程中,邀請校內生當作講師或許是可以持續的規劃;而報名的學生當中則多為不同族群,有泰雅、排灣、阿美、漢人等等,顯示多元文化交流之實踐。本中心亦希望,在這些課程之後,能引起學生對於織布、或者是傳統技藝的興趣與熱情,甚至成為推廣、保存這些傳藝的一份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