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耕原」計畫 】

  

在以都市生活圈為主的校園生活中,學生們的飲食不外乎以外食為主,即便少 數有能夠自己開伙的機會,使用的食材多半也不是部落常見的野菜。隨著在都市生活 的時間增加,過去那些曾經熟悉的味道也逐漸淡去。就算有心想要食用或種植野菜, 多數學生也沒有場地種植,因此中心規劃這項活動,預計分為兩部分:一為實際種植 植物,預計利用活大陳文成廣場旁邊的空地種植,但因目前該地有工程,需等工程結 束後才能進行種植;第二部分則為舉辦分享會,預計邀請原資中心、人類學博物館、 原圖中心、及胡哲明教授一起合作。

種植地因目前仍有限制,須待工程結束,才能開始種植,目前預計先以小規模、 個人的方式先行育苗。未來種植開始並有所收成後將會規劃野菜、原味餐共食活動, 讓學生除了種植外,也能食用這些野菜,藉由不同感官刺激,增強學生對於活動空間 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而分享會內容是由學生分享、植物飾品手作、校園植物巡禮組成。學生分享將 會邀請原民學生,分享他們對於原民植物──不管是因為研究的認識、或者是成長過 程中的回憶──的經驗,為在場學生創造(或回憶)對於植物文化的想像。植物飾品手 作則會邀請講師來教學,透過結合常見材料與本計畫有關植物來製作飾品,期望能為 學生帶來不同的植物、飾品印象,並激發出新的文創能量。最後則會由胡哲明老師帶 領學生,進行校園原民植物巡禮,除了被動地接收植物資訊外,我們也安排實地巡禮,

讓學生能夠主動地以身體去觀察、經驗、記憶這些植物的種種,在腦海中組成一道道 鮮明的印象。

計畫第一部分以常食用的野菜為主,讓學生一起種植,一方面可望在繁忙生活 中慢下腳步,一方面也讓學生共同參與記憶創造的過程;第二部分則是傳達與接收眾 人對於植物的感受,以及認識校園內的原民植物。最重要的是,本中心希望能透過種 植以及巡禮,活絡學生與「台大校園」的連結,使此活動能夠為學生回憶過去的部落 生活,產生對於部落的情感投射,並且在該活動場域中,和其他學生一起形成共融共 享的記憶,於此同時形塑出一個有歸屬感的空間,成為學生們的情感上寄託。


此次活動的報名情況相當踴躍,有將近三十位的學生參與。分享會第一部分由 森環所的博睿齊同學為主,帶來他與原民植物的經驗分享。由他的家鄉位置出發,開 始講述許多植物的排灣族語、用途,還有許多和植物有關的地名由來。更講到了其因 為研究需要,想向部落長者打聽一些較少人研究、紀錄的植物。雖然有從族人那裏聽 說到了幾個較為特殊的植物,但大部分多是前人已有所研究,講者只得再次找尋較有 潛力的植物。除了講述自己經歷外,講者也另外帶了植物標本給學生觀看,讓學生能 夠更加仔細地觀察每種植物的特徵。

再來便是活動的第二部分,講師是由賴冠妤同學擔任,因考量到時間因素,我 們決定課程內容以「卡片織」為主,此種編織法較為簡單,容易上手。講師為每人準 備六張卡片,顏色為四組,織成的圖形則為菱形紋。在我們依序將各色經線穿入卡片 後,就類似於完成一般編織的整經步驟,接著便是使用緯線慢慢編織成型。每當緯線 穿過經線一次後,就要轉動卡片一次,轉動四次後再往回轉四次,如此一直循環,而 這個轉動的步驟,可以使經線產生上下交錯的作用。許多同學在看到卡片轉動的那瞬 間,不禁發出驚呼聲,眾人在那時才發現原來卡片織的原理是如此簡單直覺。可惜的 是,因現場人數較多,等到眾人完成整經後,時間已所剩無幾,因此講師便在現場講 解了後續流程,並將教學影片上傳至雲端,傳送連結給每個同學,好讓他們能繼續完 成。而在活動過了幾天之後,亦有同學回傳了成品的照片給工作人員。

最後,我們則將目光轉移到了戶外,由胡哲明教授帶領,為我們介紹從人類學 博物館到傅園附近的原民植物,為學生一一介紹有哪些台灣原生/非原生種的植物被原 住民族使用。接著因路經植物標本館,加上天色漸暗,教授便帶領學生進入館內觀覽, 介紹了更多的民族植物。


除了課程外,我們亦有邀請原圖中心在教室設展,原圖人員帶了多達四十本有 關原住民族植物的書籍來展示。讓同學們在課程途中也可以去翻閱各式各樣的書籍, 發現更多未曾聽聞的植物。

每位參與的學生都相當地融入於課程之中,中心也希望能透過活動,為學生們 帶來一個難忘的經驗。再者,藉由這些常見的植物與校園走訪,讓學生可以回憶或想 像部落生活,並活絡學生與「台大校園」的連結,冀望能形塑出一個能讓學生情感有 所寄託、更有著歸屬感的空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