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原來是織音-苧麻抽絲】

 



對於賽德克而言,編織不僅具有實用和美學意涵,同時也是織者們實踐信仰、 文化價值和社會關係的一種場域;尤其還能從織布的製作方式、形制、材質、配件等 等線索去追溯過往,看見族群互動的種種軌跡(王梅霞、伊婉.貝林 2019)

2015 10 16 日人類學博物館和賽德克部落共同策展「走過 GAYA 看見彩虹 橋---賽德克族」,透過此次合作,兩方建立了對話與共識,尤其族人發現很多博物館 藏品是他們未曾看過的,因此在部落的期盼下發展了進一步的編織合作計畫。2017 年 得到郭鴻基教務長的大力支持,博物館得以進一步邀請族人入庫研究、以及進行課程 教學。族人 9 月入館研究藏品,10 月開始三個星期關於織布和文化的課程,該課程報 名反應相當熱烈,儘管臨時增加人數,錄取原先兩倍的學員,仍因為場地和教材的限 制,導致許多人向隅。

看到無法上課的學生,族人們也一直想要找機會再次合作,繼續開課教導、傳 承「編織」這項傳統技藝。而這份期望即便經過將近五年之久也未曾改變,甚至可以 說越來越龐大。如今,在王梅霞教授和中原部落織女、老師們開會討論後,認為可開 設一個不只是織布,而是設計一個「從無到有」的課程,從苧麻抽絲開始,一步一步 往成線、染色、編織的階段前進。讓學員從頭開始「參與」賽德克族的重要場域。

第一次課程──苧麻抽絲,因材料有限,在評估苧麻收成量後,老師認為約莫 可供 4-6 為學員體驗。因此規劃了兩天課程,安排刮麻工具製作、苧麻採收、刮麻等 教學實作。教學方面則是邀請到了 Habo(羅美妹)、林喜美、高雪珠三位傳藝師,其中 的 Habo 老師可是非常厲害的耆老,基本上已經是該地區幾個部落裡公認最資深、厲害 的織女,後兩位老師更可以說是仍在向 Habo 老師學習呢。



三個階段的課程高、林兩位老師希望學生們都能夠與 Habo 老師近距離互動、學 習,因此安排在最初的教學階段讓 Habo 老師示範,接下來再由高、林兩位老師再次示 範及講解、翻譯 Habo 老師的話。

A. 刮麻工具製作

刮麻工具通常以竹子製成,完成品形似前端削尖、兩側內凹的尖狀物。 i. 首先,Habo 老師告訴我們竹子應該要挑選細長、且較成熟()的竹子, 如此在刮麻時,才會比較好握及鋒利。

19

ii. 接著在選擇削修哪一端時,則說要以「節長」最長的那端為主,並且以 縱向上有節(竹皮凹陷處)的部分為主軸,將兩側削除。

iii. 削出尖端後,會縱向地從中剖開至竹節處,接著會纏上一段繩索,目的 是避免之後的動作讓竹子裂開。綁好後會在剖開處插入一小段竹片並直 立,使竹子前端被撐開,以利後面的修整步驟。

iv. 接下來便會開始進行最主要的修整,在這個步驟中,會將剖開部分的竹 邊 削 薄 , 從 竹 子 尖 端 縱 向 看 , 削 整 的 地 方 會 像 是 刀 刃 一 般 。 這是刮麻工具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刮麻時,便是依靠此部位將麻「割 除」,且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修整時不能割到竹皮(綠色部分),否則當他 夾起時,會無法密合,使刮麻作業不順。

在這個過程中 Habo 老師的示範相當流暢,讓人誤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工作,殊 不知當學生們拿起番刀修整時就開始叫苦連天,紛紛喊道「怎麼這麼難削」、「會不 會削到自己」等等。這才驚覺剛剛老師的示範是多麼的驚人與珍貴,尤其 Habo 老師已 高齡 80 多歲,仍能如此精準、有力地修整工具,不禁令人更敬佩其豐富經驗。

B. 苧麻採收

相較於前面的工具製作,苧麻採收就顯得簡單許多,只需要砍下苧麻即可。不 過要注意的是,砍割苧麻時從越接近根部的地方砍越好,這樣才能取得最大長 度的苧麻莖。另外在整理、搬運時得注意不可以凹折到苧麻才行。

C. 刮麻

此工作的步驟相當簡單,但卻不容易做好,大致上可分成兩步驟: i. 折凹苧麻,使折凹處的苧麻皮和莖肉分離,在從此處為起點,將手指伸 進分離處並下滑剝離兩者。此步驟需要的是莖皮,所以不需要的莖肉便 可丟棄。

ii. 接著將莖皮從靠近手握處嵌入刮麻工具後往後抽,此時需巧妙地將刮麻 工具調整至剛好的角度,才能讓被抽離的苧麻皮最上層的部分被工具內 側的鋒利處刮下。

此過程的原理相當簡單,就只是將皮放入上下接近密合的工具中,讓皮 因為厚度較厚,在向後抽離時,多餘的部分會被刮除,只留下可以通過 縫隙的纖維,而這個纖維便是我們主要取下的部分,也是可以用來編織 的初步材料,日後需再捻線,才能成為線材。

兩過程看似簡單,但因為莖皮肉分離、使用刮除工具的角度和力道,都需要一 定的經驗才能好好地掌握,完美地刮出纖維。

20

雖然過去只有女性能接觸織布,而刮麻工具只有男性可以做,但隨著時代變遷, 這些技藝已不多人學習,專精者也逐漸減少。儘管也有一些族人認為兩性各自能做的 工作,異性還是不要隨便嘗試為佳;不過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些技藝已逐漸失傳, 若再不傳承,終將消失,因此若是異性來學習也無妨。而這次邀請到的三位講師正是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對學員們傾囊相授。面對著時代變化,過去習慣的場域,實踐 GAYA 的過程與方式可能也會因此產生變化,是否仍能在織布時,與自身內心對話, 以面對、調整當代社會的紛擾不安?若是織者為男性,其內容與意涵是否又會和女性 有所差異?這些疑問,或許在為學生設計課程,使其體驗傳統技藝的同時,也是值得 觀察研究和學習的地方。

留言